关闭

提示

首页 > 商家 > 正文

挖掘释放贸易对扩大就业的潜力

信息发布者:ynyxxpfjx
2019-06-24 17:05:18    来源:中国经济网

  就业是民生之本、财富之源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,劳动力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,贸易与就业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课题。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“进一步稳就业、稳金融、稳外贸、稳外资、稳投资、稳预期,提振市场信心,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”,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,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、支持就业的导向。在此背景下,我们有必要更好研究贸易与就业的关系,在坚定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,稳定国内就业、不断扩大就业。

 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,各国根据其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进行贸易。出口扩大,意味着产品需求增加,就业增加;进口扩大,意味着竞争部门的产品需求下降,就业减少。在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下,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转移,失业人口会自动地在新的部门找到工作,因而传统贸易理论并不涉及贸易带来的就业问题。这意味着,虽然贸易会影响工资率和部门间的就业调整,但在充分就业的假定条件下,贸易本身并没有影响就业的总水平,因此长期以来,经济学家忽视了对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研究。

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。在就业数量方面,外包和国际投资使发达国家的就业外移,出现劳动力全球化趋势;在就业质量方面,随着劳动力国际流动和转移,贸易与失业、贸易与不平等、贸易与工作安全等问题也相继出现。

  在此背景下,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贸易和就业的关系,研究在影响就业的两大因素——技术与贸易中,哪个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更大?贸易怎样影响就业的水平与结构?贸易对劳动力工资水平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等等。

  与此同时,国际社会开始高度重视贸易全球化对就业的影响。世界贸易组织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、国际劳工组织对此联合开展研究,讨论的议题包括:贸易开放带来的竞争加剧所引发的就业水平和结构的变化,是否增加了熊彼特所描述的“创造性破坏”?贸易对就业的冲击有多大?国际组织如何与各国携手应对劳动力全球化带来的问题?等等。

  最新研究显示,从长期和整体看,贸易会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、高技能工人就业、劳动力工资提高以及妇女就业等产生积极影响。

  贸易对就业水平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

  ○ 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都创造就业

  ○ 贸易影响劳动力的部门结构、技能结构和性别结构

  ○ 贸易全球化会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

  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,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一直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。国际分工使产品的生产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,对于进口扩大是否必然导致失业增加这个问题,近期国际上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。

  第一,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都创造就业。

  出口带动就业增加。根据国际贸易理论,当出口增加时,由于生产规模扩大,拉动国内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提高,会导致出口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多、工资水平提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进口也会带动就业增加。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,出口带动就业,进口却使国内商品和服务需求减少,会降低就业机会,并导致工资水平下降。但最新研究显示,国际分工使产品的生产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,因资源全球配置,生产由不同国家在多次进出口中完成,在某种意义上看,进口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出口,进口也会带动就业的增加。进口带动就业的路径,一是进口中间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,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,有利于市场扩张,并随着销售收入的提高带动就业。二是进口产品刺激竞争与创新,有利于提升一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,扩大出口从而带动就业。

  对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国家、地区的失业状况,发达国家普遍关注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对国内失业人口增加的影响;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关注其对本国就业、工作条件的影响等。

  第二,贸易影响就业结构。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变化、技能结构变化和性别结构变化。

  从劳动力部门结构变化来看,贸易增加了服务业就业。贸易在带来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,也导致就业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。由于发达国家在商务服务、研发、设计及金融服务等可贸易服务方面具有相对优势,因此贸易会促使这些国家专门发展可贸易服务业生产,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就业机会,服务业作为创造就业和劳动收入来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强。同时,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这种变化。贸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,加速就业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。

  从劳动力技能结构变化来看,贸易增加了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。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,在技术相对丰裕的发达经济体,贸易将增加对高技能工人的劳动需求;在技能相对稀缺的低收入经济体,贸易可能会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。但近期的研究显示,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,贸易都导致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增加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,离岸外包价格下降,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,将非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,发达国家专注于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,导致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。同时,外包的转移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。

  从劳动力性别结构变化来看,贸易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。贸易开放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妇女的就业机会,缩小了男女工资差距;贸易的竞争效应减少了对女性的就业歧视,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;电子商务发展和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妇女进入全球市场,也提升了女性的就业机会。

  第三,贸易影响工资收入。在李嘉图模型中,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,劳动生产率差异决定各国的比较优势。当一国开放实行自由贸易时,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,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,实际工资因贸易开放而提高。最新研究显示,贸易全球化会提高平均收入水平,可贸易部门工人的工资高于不可贸易部门工人的工资。出口企业与国内企业相比,其规模更大,生产率更高,资本密集程度更高,工资也更高。同时,进口也有利于工资提高。贸易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,使一国就业结构在不同职业、企业或部门层面上发生变化。对高技能工人需求的增加,不仅意味着熟练工人在就业中的占比增加,而且会导致更高的技能溢价。与此同时,相关实证研究表明,贸易在增加熟练工人工资的同时,也增加了非技术工人的工资,使低技能的工人也获得了收益。

  稳就业需着力推动货物贸易增长

  ○ 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○ 开拓货物贸易新市场

  ○ 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 ○ 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新增就业

  ○ 推动技术创新等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

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,相对于此前工业革命对就业的影响,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的影响范围更广、速度更快,就业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将更明显。当前,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复杂变化,必须将稳就业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,在推动贸易发展的同时,着力稳定并且扩大就业。

 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,货物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超过85%。从短期和中长期看,稳就业的着力点应首先放在确保货物贸易的稳定增长上。

  一是积极倡导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,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。继续发挥中国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的引领作用,更好稳定市场信心和国际社会预期。

  二是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实行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倾斜的贸易投资金融政策,开拓货物贸易新市场。2018年,我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.3%,高于同期我国外贸增速3.7个百分点,占外贸总值的27.4%。贸易投资金融政策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倾斜,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,将有利于减少我国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,防范贸易冲突扩大带来的风险。

  三是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,降低贸易成本,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。在新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且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,应着力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,降低贸易成本。可考虑在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同时,在上海等自贸区继续创新试点,保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。

  四是引导外资投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,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,创造新增就业。可考虑实行特殊的区域政策,引导外资投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,推动产业发展,创造新增就业。

  五是以进口扩大倒逼国内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等,打造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。当前,进口作为价值增值和出口的一环,也有助于扩大就业。为此,我国探索稳就业的思路应从稳定和扩大出口拓展到统筹扩大进出口,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、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溢出效应,打造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。

  创造就业需更好挖掘服务贸易潜力

  ○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,释放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扩大新增就业的潜力

  ○ 深化教育改革,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

  ○ 以开放促创新,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

  在创造就业方面,长期看需以发展服务贸易为着力点,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,深化重点领域改革,建立推动就业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。

  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,目前全球就业的一半以上都在服务业。贸易对劳动力就业部门结构的影响也显示,就业正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。同时,按照价值增值统计,服务贸易在总贸易中的占比已超过40%,因此从长期来看,未来创造就业的潜力重点体现在服务业。

  第一,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,释放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扩大新增就业的潜力。2016年全球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达65.08%,而2018年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仅为52.2%,服务业发展创造新增就业的潜力巨大。我国应以发展服务业为突破口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进一步开放研发设计、金融服务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,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。同时进一步开放养老、医疗、教育、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,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与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,创造新增就业。

  第二,全面深化教育改革,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。目前全球就业市场发生的新变化是:对高技能工人需求提高,就业模式由标准就业向非标准就业转变。贸易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也显示,贸易增加了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。这些都意味着良好的教育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。为此,应完善我国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,将教育置于改革的优先地位,扩大教育市场开放,在完善有效监管的前提下,鼓励各种市场主体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、网络教育、继续教育,培育大学生、退伍军人创新创业创造能力,促使其进入“互联网+”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领域就业;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,可考虑放宽对国际自然人流动的限制,消除劳动力、人才流动的障碍。

  第三,参与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全球贸易治理,以开放促创新,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。WTO最新研究显示: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可能深刻改变国际贸易方式、贸易对象和贸易内容;数字技术可能会促进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。目前,世界贸易发展已经开始迈向以数字贸易为主的新阶段,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,我国已加入了电子商务规则谈判。我们需更好对接全球服务贸易规则最新变化,加快推动建立法治化、市场化、国际化、便利化的营商环境,以开放促创新,提高制度创新的质量,大力促进数字贸易发展,为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女性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。

  (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)

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网友评论
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(易村客)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村链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